斑馬消費 沈庹
民營醫院上市遇冷,但總有人愈戰愈勇。
4月1日晚間,卓正醫療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卓正醫療”)再度遞交IPO招股書,繼續沖擊港交所主板上市。
卓正醫療創始人王志遠,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科技信息學士學位并輔修計算機軟件專業,2002年底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得信息系統分析、設計與管理雙碩士學位;后進入花旗環球金融和JP摩根的亞洲分部,離任前均擔任副總裁。
2012年,王志遠在深圳創立卓正,2015年外拓至廣州和北京,2020年上線會員系統并開展互聯網醫療業務,2021年到新加坡設立首家海外診所。
學霸+精英的雙重身份,讓王志遠的卓正醫療,注定與其他民營醫療機構有所區別。
與愛爾眼科、通策醫療、朗姿股份等專科民營醫療機構相比,卓正醫療算是綜合類的醫療服務機構。以家庭醫療模式,實體與線上結合,業務涵蓋兒科、齒科、眼科、皮膚等科目。
與莆田系等傳統民營醫院相比,卓正醫療定位中高端,主要面向購買力較強、偏好個性化醫療服務的大眾富裕人群。所以,卓正醫療的大部分網點,開在核心商務區的商場或寫字樓中。
特殊定位,讓卓正醫療在新一線及以上城市的中高收入群體中,擁有相當數量的穩定用戶。截至2024年底,卓正會員賬戶數量超過10.81萬。
即便定位中高端,卓正醫療的毛利率也并不算高,2022年僅為9.3%,后連年高增長,2024年也只有23.6%,與其他民營醫療機構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民營醫療市場的新物種,得到了資本的認可。騰訊、H Capital、富德生命人壽、天圖投資、中金、Matrix Partners先后投入12億元,成為卓正醫療的重要股東。
在資本的加持之下,卓正醫療采取自建和收購兩條線擴張。公司先后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及成都、杭州、重慶、武漢等新一線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同時祭出收購策略,2024年,除了合并體外醫療機構,還直接斥資收購武漢北斗星兒童醫院(一家以耳鼻喉診療聞名的二級專科醫院)及兩家武漢醫療診所。
截至目前,卓正醫療在中國市場經營20家醫療服務機構,包括18家診所和20家醫院;另外,在新加坡有3家全科診所。
截至2024年底,公司旗下擁有379名醫生。這些醫生在取得執業資格后平均擁有15年的執業經驗,其中約81%的醫生在加入卓正醫療前曾在頂級三甲醫院執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3年收入計,卓正醫療是中國第三大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市場份額1.7%;按截至2023年底覆蓋的城市數量及203年付費患者就診人次計,在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
接下來一兩年,卓正醫療還將在現有城市落地最少4家診所,并計劃將業務拓展至南京、西安以及馬來西亞等新市場。公司也計劃在合適時機進一步實施收購。
近年,卓正醫療的用戶規模迅速提升,到2024年,旗下醫療服務機構服務患者73.03萬人次,線下+線上付費患者高達90.58萬人次,復購率進一步增加至80%。
即便如此,卓正醫療依然無法靠醫療服務盈利。2022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為4.73億元、6.90億元、9.59億元,經營業績分別為-1.38億元、-6693.3萬元、-4687.7萬元。剔除財務成本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后,最近三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22億元、-3.53億元、8022.7萬元。
卓正醫療描繪了一幅中高端民營醫療服務機構的宏偉藍圖。弗若斯特沙利文也認為,作為公立醫療體系的有益補充,民營醫療服務將獲得更高的增速。
近些年,民營醫療獲得長足發展的是眼科、齒科、醫美、婦幼、體檢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科目,全科一直難有較大突破。
以卓正醫療為例,其收入占比最高的科目分別為兒科、齒科、眼科和皮膚科,與專科民營醫療服務機構重合度較高。
如果說,普通醫療消費者更青睞公立醫院,那么,中高端醫療市場的受眾,為何不選擇專業醫療機構呢?
所以,盡管最近幾年市場爆發了一輪民營醫療機構的IPO潮,但總體效果并不突出,明基醫院、樹蘭醫療、陸道培等均鎩羽而歸。
卓正醫療作為民營醫療機構中的新勢力,一向善于利用新技術,借助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工具,來提升自己的經營效率。
很多患者,正是通過卓正醫療在社交媒體的醫療科普,認識了這家專業機構。這家公司,也一直在借助互聯網問診等技術,解決醫療網點輻射半徑的問題。
但是,在卓正醫療的收入構成中,線上醫療服務、會員計劃、院外醫療服務均難有增長或者陷入下滑,實體醫療服務占比越來越高。
卓正醫療,被拉回到以線下網點擴張來驅動業務增長的傳統路徑中。這應該是王志遠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當下,AI正成為卓正醫療擺脫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關鍵鑰匙。不過,這也要建立在技術優勢和研發投入的基礎上。最終效果,仍然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