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訊子煜/文
3月13日,全國兩會正式閉幕,而兩會期間的“酒業聲音”言猶在耳。梳理酒業代表的兩會發言,酒企們對于與金融的結合情有獨鐘。茅臺集團董事長丁雄軍提出,通過實施增資擴股、基金運作、子公司上市等推動產融結合;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圣達在議案中建議,通過發行白酒企業的信用類債券,幫助白酒企業獲得低成本發展資金。
酒訊梳理酒企金融布局發現,各家企業在產融結合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一邊參控股金融機構,一邊購買理財產品。盡管“金海”沉浮,并非每次淘“金”都能達到預期,但不管如何,各大酒企著眼于金融業這個新業態,或許是未來長遠之路的前奏。
編輯
圖片來源:攝圖網
01
產融結合
對于金融布局,多家酒企屢次在公開場合提及。茅臺集團提出“要像做酒一樣做好金融產品和服務”;五糧液則提到“帶動包裝、物流、金融等多元產業穩定增長”;瀘州老窖在“十四五”規劃中將“11265”戰略中的“6”調整為“貿易、金融、科技、食品、新經濟、新物流”。
在探索白酒+金融的過程中,頭部企業幾乎能夠在銀行、保險、租賃、投資等多個領域執子,而其他酒企則零星布局,相對數量少規模小。
茅臺集團的金融布局較早,2013年3月,茅臺財務公司注冊成立,貴州茅臺持股51%,茅臺集團持股35%。此后,茅臺集團在金融領域的觸角逐漸延伸至銀行、保險、租賃、投資等領域,逐漸構筑起“茅臺系”金融版圖。除了茅臺,五糧液、洋河集團、瀘州老窖等頭部酒企旗下都布局了多家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
其他酒企也將一只腳踏入金融機構。古井集團持有安徽蒙城農商行和亳州藥都農商行部分股權;今世緣集團全資控股今世緣農村小貸公司;會稽山第一大股東精功集團和古越龍山均布局了紹興銀行;沱牌舍得集團持有遂寧銀行12.39%的股權。
大手筆布局金融機構之外,酒企們對于“閑錢”則采取投資理財方式。據了解,2022年以來,包括舍得酒業、今世緣、古井貢酒、口子窖、迎駕貢酒在內的多家白酒企業認購了理財產品。
3月,天佑德發布關于使用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進展公告,該公司以自有資金3,000萬元購買中信銀行西寧分行“共贏智信匯率掛鉤人民幣結構性存款13935期”;去年8月,今世緣發布公告稱,使用總額度不超過8億元暫時閑置資金,適時購買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其中利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投資的最高額度不超過4億元。
編輯
圖片來源:天眼查官網
02
第二曲線
酒企們沉迷淘“金”不亦樂乎,和財務報表上的投資收益數字息息相關。金融板塊為酒企經營帶來了第二增長曲線。
2021年,茅臺金融板塊實現營業收入36.51億元,僅融資租賃營收3.72億元,增長54.2%;2021年12月,迎駕貢酒公告顯示,在實際投入了84.9億元理財后,近12月時間內累計收益達6564萬元,是最近一年凈利潤的6.86%;2019年-2020年,今世緣投資收益分別為1.73億元、2.97億元,投資收益占比同期凈利潤的份額分別為12.22%、20.1%。
時間拉長來看,2017年-2020年,洋河股份分別以67.75億元、85.7億元、104.4億元、121.2億元購買信托產品,投資收益分別為6.24億元、9.18億元、8.5億元、12.06億元,四年增長93%。
中原基金大消費執行合伙人晉育鋒表示,主流酒企延伸金融業務有內在原因,包括現金流充足,信譽度高,普遍擁有高額授信,供應鏈長,便于發展供應鏈金融等。這些因素既是酒企發展金融業務的動力,也是優勢所在。
企業自發涌入金融業之外,也有國家政策助推。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要“支持數字企業發展壯大,健全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工作機制”“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等作用,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數字化發展”。仁懷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本地企業與國內外機構合作發起成立醬香酒發展銀行,重點面向醬香酒中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融資服務。同時支持醬香酒企業開展資產證券化融資。
業內人士認為,酒企現金流充裕,為追求資本增值保值,需要布局產融結合的投資布局。著名白酒企業擁有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用資源,進軍資本市場有利于將無形資產信用資源放大變現更多的投資收益。
編輯
圖片來源:攝圖網
03
“金路”走穩
金融業無疑為酒業發展打開了新思路,但酒企布局金融并非一帆風順,計劃夭折或投資失敗等現象不一而足。
2016年,貴州茅臺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聯合隆成金融集團、華康保險等5家公司,設立廣東絲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但目前“查無此人”;奧馬電器、甘肅銀行、金徽酒曾共同籌備發起隴銀消費金融公司,但夢斷2019年5月;金楓酒業曾持有如今已宣告破產的大鵬證券。
在理財方面,酒企們也跌過跟頭。2021年,今世緣因鐘情房地產信托等原因投資收益下滑為1.21億元,占比降為6.1%。去年5月,今世緣因委托理財沒有及時公告,收到了江蘇證監局的警示函。
編輯
圖片來源:江蘇證監局網站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酒企來講,金融本身具備杠桿屬性,如果企業發展呈現出業務規模、經營利潤和資本能力同升局面,金融和實業形成補益,那么企業金融業態能更完全、更持久,但一些企業能力不足或步子邁得太大,甚至寄希望于金融業務支持主營業務,而現實發展不如人意,可能會給實控人或股東增加負擔,帶來更大拖累,這些金融業務就成了“毒資產”。
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酒融之間相輔相成。因此,酒企還是要聚焦主業,不能“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基金從業者表示,酒業和金融業的運行邏輯不同,金融業務有獨特的運行規律,因此酒企參控股金融企業需謹慎,要根據自身規模特點把步子放慢、走穩,讓產業發展和資本運營形成雙贏局面。
轉載說明: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改編,否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