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訊方圓/文
“茅臺之上,唯有老酒。”在尚未成熟的老酒市場,拍賣會上的老酒之光們,則用一波更比一波強的價格攻勢,為中國老酒的價值正名。
1357萬元的古井貢酒、1070萬元的賴茅、864.3萬汾酒……它們是中國白酒之光,也是中國高端白酒走向世界的一枚探路石。白酒文化,也因為這些頻頻拍出“天價”的老酒們,在國際上刷新認知,享譽全球烈酒市場。
中國白酒數百萬甚至千萬的拍賣價,告訴全球烈酒消費者們:高端烈酒,不只是人頭馬、軒尼詩、馬爹利之流,也有茅臺、汾酒等中國巨星。
編輯
圖片來源:汾酒公眾號
01
最貴的白酒
“中國白酒看茅臺”是白酒屆對茅臺這一品牌價值的認可,一瓶飛天茅臺不僅在中國白酒消費市場戰無不勝,在海外也備受華人和部分外國酒友的喜愛。也正因為它在市場上絕對的領先地位,超越茅臺成為所有中國白酒品牌的追求。
茅臺只有一個,成就一個茅臺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但超越茅臺并不是無路可走。
茅臺的“貴族屬性”是市場公認的。然而,要問中國的高價白酒,茅臺可以占據一席之地,但卻并非屹立山巔。酒訊智庫梳理了解到,歷史上,身價最高的白酒是2013年在北京原壇古井貢酒老酒拍賣會上拍出的一瓶古井貢酒。
據悉,當年這瓶在1979年榮獲第三屆全國評酒會登場過的原酒,在該場拍賣會上以1357萬元的天價被拍下,創下白酒拍賣單一標品的歷史最高成交額。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保持“中國白酒價格之最”這一名號的,是2011年在貴州中國名酒拍賣會上以1070萬元成交的1935年生產的賴茅酒。
“白酒之王”的更替,正是印證了那句“茅臺之上,唯有老酒。”古井貢酒“超越”茅臺,正是在老酒這一賽道上的巧妙取勝。
當然,即便是到了老酒的賽場,茅臺酒依然是出場最頻繁的那一個。從歷年在各大拍賣會上聲名大噪的“天價白酒”前十的名單來看,除了茅臺,汾酒、古井貢酒也在其列。當然,在此之外還有五糧液、西鳳酒、董酒、劍南春、洋河等白酒品牌。
編輯
信息來源:公開資料 酒訊智庫整理
其實,“老酒”這個概念不僅在白酒屆盛行,洋酒也通用年份加持價值的規律。比如威士忌,同樣也講究年份越久遠、價值越高、價格越高。據了解,4-6年威士忌的價格在80-150元不等,12年的威士忌價格則在180-300元不等,12年以上的威士忌價格則普遍在500元以上。
02
時間的價值和代價
上述這些“天價白酒”,無一例外都是陳年老酒。也正是它們頻頻亮相拍賣會,老酒在白酒消費市場的地位進一步水漲船高。
上了拍賣會,物件們多了一層“價值”的金縷衣。但這層鍍層是否穩固,在于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才值得收藏家、投資者們一擲千金。
拍賣會上的白酒亦然。
老酒的價值,從酒的本身出發也站得住腳。評酒人士認為,在陳釀過程中,白酒發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轉化,風味品質也從新酒的燥辣刺激逐漸趨于醇厚協調。這也是為什么說“酒是陳的好。”
也正因為陳釀有超出普通白酒的質量,保存得當的老酒其價值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漲,民間老酒收藏市場也在老酒價值凸顯的過程中越發壯大。數據顯示,2017年-2021年,茅臺、五糧液、汾酒、瀘州老窖等品牌的陳年酒市場規模從370億元增長至1000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8.2%,且增速和規模還在進一步擴大。
編輯
圖片來源:攝圖網
酒廠們也在用更強勁的戰力加入戰局,這之中包括茅臺、五糧液、汾酒、瀘州老窖、劍南春、洋河、古井貢酒、郎酒、西鳳酒、董酒等眾多品牌,從產品推出到營銷手段再到企業戰略,大小酒廠入局動作深淺不一,但無一例外都先“老”為敬。
同時,底層酒商們也在市場都邊緣試探分割利益,市場上,“15年洞藏”、“30年陳釀”、“50年原酒”類似的產品比比皆是。
市場的增長需要與配套的市場規則相匹配才能搭建出完美的市場秩序。遺憾的是,中國老酒市場的信譽度,幾乎只能在拍賣會上才能守住,而在一般的流通環節,規則未成、秩序難穩。
就拿年份酒為例,迄今為止,老酒市場并未形成行業統一的標準。盡管中國酒業協會先后頒發了《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陳年白酒收藏評價指標體系》團體標準等行業自律性文件,但在強制性的行業標準出現之前,分割利益的團體總能找到灰色的牟利之法,老酒市場亂象并未杜絕。
當然,這并非白酒一家之難。在洋酒領域,例如白蘭地對年份有V.O(10~12年)、V.S.O:(12~20年)、V.S.O.P(20~30年)、NAPOLEON(40年以上)、X.O(50年以上)這樣的標注標準,但在具體的年份標注上卻沒有更為詳細要求。在年份酒的評判上也存在模糊地帶。
老酒具有價值,但在市場規則完善之前,市場流通中存在的亂象難以杜絕。時間為老酒帶來了價值,但老酒市場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編輯
圖片來源:北京保利拍賣公眾號
03
老酒的終點站
活躍于拍賣會上的老酒們,為市場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去審視老酒——在老酒市場規則完善前,借助拍賣市場能更好地識別真正有價值的老酒。而這勢必要用一套屬于拍賣市場的價值體系去評估這些老酒。
中原基金大消費產業執行合伙人晉育鋒對酒訊智庫表示,老酒市場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無論業內還是業外,對老酒都沒有專門的研究,在評估、消費時大多是兩眼一抹黑。這之中的主要原因一是認證標準缺失,無從判定;二是交易平臺缺失,沒有秩序;三是信用體系缺失,難以保障。
這是一種將老酒視為投資標的而進行的體系構架——標準、平臺、信用體系缺一不可。
參照黃金交易的規則,成色的判斷、成熟的交易平臺、產品本身的以及黃金市場的信譽度,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所構建出來的黃金流通秩序。而老酒,目前在第一步的質量判斷一環就已經脫節。
編輯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基礎不牢靠的前提下,市場中出現的數字交易平臺、溯源系統、鑒真體系其實都是空中樓閣。
晉育鋒強調,老酒市場還不成熟,自我調節的機制尚未形成,且存在一定的泡沫屬于正常。并且,市場在有了初步的標準遠遠不夠,必須得有交易平臺和信用擔保體系,才算成型。
慶幸的是,在建立市場秩序方面,各地政府及部分頭部酒企成為了市場自律的護手。比如,貴州茅臺鎮人民政府將“中國酒業協會認證”定為年份酒的生產標準之一,五糧液發布了《中國酒業協會關于成立五糧液老酒收藏者俱樂部的倡議》引導消費者等。
機遇和挑戰往往同一而行。市場機遇是老酒需求旺盛,挑戰是不成熟的市場機制,需求和市場成熟度匹配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