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仍然跋涉在艱難的IPO之路上。
近日,豬八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豬八戒”)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據悉,這已經是其第三次闖關港股資本市場。
據節點財經了解,2011年豬八戒于開曼群島成立公司以建立可變權益實體架構,預謀求海外上市,但在2015年放棄;2017年,豬八戒將目光轉回國內,向監管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但最后因A股時間表并不確定且相對較長,便不了了之。
自2022年起,豬八戒向港交所發起沖擊,先后于2022年10月和2023年4月進行了首次和二次遞表,但都以聆訊資料集失效收場。
輾轉于各交易所之間多年,卻遲遲無法登陸資本市場的現實,映射出豬八戒較為慘淡的業績。
“找外包、找全職、找兼職,開公司就找豬八戒”,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想必我們不少人都聽過。
豬八戒2006年成立,秉持“互聯網+”概念的創業模式,定位于一站式企業服務,涵蓋品牌設計、網站建設、知識產權、工商財稅等1000余種業務,一度被稱為“企服界的淘寶”,更是重慶市的“獨角獸”企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成長了17年之久,公司仍未走出虧損的泥潭,也一再錯失最佳上市窗口。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3年6月,豬八戒的營收分別為7.6億元、7.7億元、5.4億元和2.52億元,對應凈利潤虧損分別為2.69億元、3.67億元、2.30億元、7824.8萬元,三年半時間“失血”近10億元。
同期,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3496.2萬元、-9388.6萬元、-2.03億元、-9941.1萬元。截至2023年11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61億元。
而在核心指標方面,2020年-2023年6月,平臺的GMV總量分別為5,482.4百萬元、8,404.5百萬元、11,389.1百萬元及7,637.9百萬元;成交客戶數分別為25.99萬人、33.07萬人、25.69萬人和10.07萬人。
對于后續發展,公司在招股書中坦言,將通過加強營銷網絡擴大企業僱主群體;擴大服務品類,提升企業僱主復購率和客單價;科技技術驅動,提升服務商的匹配效率和服務能力;提高政府客戶滿意度等措施,實現盈利。
不過,這一切仍有待時間和市場給出答案。
作者: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