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圓
編輯|念祎
排版|王月桃
編者按:向“高”而生,從“優”而勝。白酒發展新周期下,“高端化轉型”、“品牌升級”是當下行業兩大發展主題。新的競爭主題下,是新的市場格局與消費需求,也醞釀著新的機遇、蘊藏著新的危機。大道在前,唯破不立!
日前,瀘州市酒類行業協會(下稱“瀘州酒協”)獲得了來自中國農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瀘州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共計32億元授信。在此之前,這座酒城的金融業與酒業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聯動——聚焦于白酒行業的瀘州銀行高新支行、川酒集團申請銀行授信50億、專屬信貸服務“酒城同心·金融速貸”等等各類圍繞白酒業的金融項目,從當地政府牽頭,到酒企與銀行之間,再到行業機構的統籌帶動,“白酒+金融”的基因在酒城的血液中奔騰。
走出瀘州,銀行與白酒業的頻繁合作,“白酒系”銀行紛紛上市,白酒企業金融布局逐漸開枝散葉……白酒行業從“會賺錢”逐漸向“會用錢”的方向進發。
圖片來源:攝圖網
01
銀行扎進白酒業
當地金融機構助推白酒行業發展,在國內各大酒城并不鮮見。上一輪的銀行“飲酒”熱還是在2012年前后。彼時正值“黃金十年”的尾聲,因受到八項規定以及塑化劑事件等風波的影響,白酒行業的高速發展降速,進入調整期。酒行業融資也從早前的“萬業來朝”變成了鮮少人問津。
進入周期性調整,對萬千中小酒企而言的打擊不言而喻,最直觀的影響便是銷路收窄。數據顯示,在“黃金十年”結束后的第一年(2013年),我國1423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銷售收入為5018.01億元,同比增長11.22%。表面上看似增長,但增速已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同期804.87億元的利潤總額比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且有86家企業虧損,不僅虧損企業比上年同期增加16家企業,累計虧損額也較上年增長1.38倍至8.31億元。
銷路收窄的影響落到企業頭上,便是資金鏈承壓的問題。如若早兩年,無論是規模擴張還是品牌升級,一家白酒企業只要能講出一個邏輯自洽的故事,資本都是樂于買單的。要知道,在黃金十年里,就有100多家A股上市公司涉足白酒行業,投資金額從幾千萬到幾十億不等,這之中更是不乏聯想集團超20億元投資這樣的大手筆。
圖片來源:攝圖網
浪潮退去,中小酒企們成了無助的裸泳者。此時銀行的金融機構將目光放到了基礎扎實卻短暫失意的白酒行業。也是這時,“白酒供應鏈融資”以酒企創新融資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在2014年的“中國酒類創新模式·供應鏈融資”高峰論壇上,中國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透露對白酒供應鏈融資的工作規劃。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針對白酒業原材料購買、生產、銷售以及經銷商全產業鏈的金融體系逐漸充盈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酒類供應鏈的一環,兼具模式創新和酒類流通功能的酒類垂直電商迎來爆發期,酒仙網、酒美網、也買酒、品尚紅酒網、中酒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資本寵兒。
圖片來源:酒訊制圖
回到2024年,此時白酒行業的境遇與2013年多少有些相似——剛剛經歷過一輪資本熱潮,在遭遇不可抗因素的打擊后進入調整期。此時來自金融機構的授信,對于白酒行業中眾多困于資金壓力的中小酒企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進入2023年以來,銀行針對酒行業的各類項目和產品匯集成了這場困境中的及時雨。比如,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推出的“湘酒貸”、農業銀行山西分行推出的“白酒e貸”、郵儲銀行綿竹市支行的“流水貸”、四川中行推出的“酒鏈e貸”等等。這之中還有不少類似“川酒e貸”(農行瀘州分行)等已經持續10多年的產品。
圖片來源:中國農業銀行山西分行公眾號截圖
02
酒企資金周轉站
如果說銀行等金融機構給設立創新貸款項目是一種場外支援,那大型酒企在金融行業的布局則是從內部探索白酒業的資金難題。“酒系”銀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所謂“白酒系”銀行,實際指的是瀘州銀行、貴州銀行、宜賓銀行等一類與酒業有著緊密聯系的銀行,?這些銀行通常由酒企或相關企業控股,?其業務也高度聚焦于酒業。
比如,宜賓銀行的單一最大股東五糧液集團,該銀行下設兩個白酒產業專業支行,并與五糧液集團緊密合作;瀘州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為瀘州老窖,2023年12月22日,該行第一家“白酒專業支行”高新支行成立,是瀘州市首家功能定位聚焦于白酒行業的支行;貴州銀行、貴陽銀行兩家銀行背后都有茅臺集團的身影,因被稱為“茅系”銀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白酒企業參股銀行的行為,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白酒入股相關銀行,一方面這些大企業自身就是銀行的大客戶,另一方面,企業也可借助金融行業保障資金需求,更容易控制產業上下游。
當然,也有一部分觀點認為,酒企參股銀行或能為其下屬經銷商的貸款提供更大的便利,在緩解經銷商資金壓力的同時,也是為酒企進一步出貨釋放出口。事實上,確實有不少酒企與銀行達成合作,針對經銷商而設立了貸款產品,比如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針對汾酒經銷商推出的“汾酒貸”,四川中行的“酒鏈e貸”則是攜手瀘州老窖為其分銷商客戶設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提及的貴州銀行、貴陽銀行、瀘州銀行、宜賓銀行等“酒系”銀行均已上市。除此之外,洋河集團、汾酒集團、安徽古井集團、四川沱牌舍得集團等也有投資觸角伸至保險公司、證券機構等離前更近的領域。
不過,這些金融領域的布局不僅僅只是“方便”在白酒行業的投資,同時也將視野跨界到各行各業。比如,茅臺投資基金先后投資的10多家公司中,嘉美包裝、李子園、萬凱新材、天宜上佳、新巨豐等涉及飲料包裝、食品飲料、高新材料各個領域。
圖片來源:天眼官網截圖
03
貸款的陷阱與餡餅
無論是銀行入酒局,還是酒企涉金融,本質上是兩方利益權衡的結果。一方面,銀行需要酒行業穩定的客戶乃至大型酒業集團穩定的現金流,而酒企則是通過深入金融領域盤活產業鏈以及閑置資金。
但立身于酒業,該如何促成貸款實則還有許多細節需要拿捏。一旦操作不當就有可能造成“逼”經銷商貸款拿貨的局面。此前就有經銷商向媒體爆料,有名酒企業一邊催尾款一邊推薦專屬貸,甚至還有酒企銷售公司愿意為經銷商提供擔保以達成貸款,此前瀘州老窖因2023年的一筆長期借款超百億,就曾被質疑給酒商放貸。盡管瀘州老窖方面出面否認了這一猜測,但該公司旗下的小貸公司龍馬興達所設立的“酒商貸”“酒企貸”“酒人貸”等產品,從最初為經銷商緩解壓力的舉措,也在輿論中變形為變向向經銷商壓貨的“鐵證”。
圖片來源:瀘州老窖公眾號截圖
尤其是在酒類經銷商日子過得艱難的當下,一筆看似及時雨的貸款,在風聲鶴唳的環境中也透露出了幾分危險的氣息。
以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提貨權質押”為例,這種類型的貸款申請一般是名酒經銷商與酒企簽訂協議后,由酒廠做擔保而獲得的貸款。這個過程的前期資金從銀行經手經銷商流入酒企(貸款到手后交提貨款提貨),后期資金則在經銷商取得銷售額后回流到銀行(還貸款)以及酒企(交付尾款)。
原則上,酒商只需繳納部分保證金(拿到提貨權)就可以運營名酒。但同時,一旦市場銷售遇到障礙,或者本身經營的產品品牌市場影響力有限,這條流暢的資金流動路線就無法順利實現閉環,最終的結果是渠道產品庫存積壓、經銷商無錢還貸。
圖片來源:攝圖網
行至此處,金融機構給經銷商貸款的邏輯悖論也浮出水面。在行業進行調整、資金流動受限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的授信向白酒供應鏈注入活錢為產業上下游緩解資金壓力,但這份被緩解的壓力在遇到市場行業欠佳的情況下,也只是一份被推遲的壓力,最終能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消費市場的動銷情況。
但以目前市場回調的進度來看,并不是嘗試以小搏大的好時機。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白酒行業復蘇態勢較弱,在存量競爭背景下,80%的企業表示市場遇冷,而在節假日消費穩健的情況下,還有一半以上的經銷商、終端商表示利潤空間有所減小。
圖片來源:《2024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截圖
一位銀行從業者向酒訊智庫表示,目前各家銀行無論是明面上還是暗地里和酒企合作的(貸款)產品,本質上沒有對錯之分,在酒業之外,很多行業都有這樣的合作。最終要看一線人員的操作,如果暗示或者強迫經銷商貸款,對銀行來說不是好事,這意味著后期回款的可能性會打折扣。但業務員礙于業績要求,很多時候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能是貸款人自己也做好后市行情的評估。
用學術視角鑒往知來,于酒業之變一覽乾坤。酒訊智庫專注于數據跟蹤中國白酒的歷史發展規律和創新變革路徑,從新穎的角度研究中國白酒的發展特色,以獨特的思維研判中國白酒競爭形勢。
轉載說明: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改編,否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