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消費 陳曉京
“好麗友事件”,仿佛揭開了消費者對山姆情緒的冰山一角。
徐福記、溜溜梅等大眾品牌進駐山姆,常規食品“改頭換面”擺上貨架,蛋黃酥、太陽餅、米布丁、低糖蛋黃酥、楊枝甘露等曾引發搶購熱潮的卻悄然下架……山姆的選品問題集中暴露,質疑之聲席卷而來。
曾經象征“中產菁英”的山姆會員超市,突然泯然眾人?
?
中產菁英夢醒了?
作為第一個把“付費會員制倉儲超市”概念真正帶入中國,并讓人心甘情愿地為入場券刷卡付費的商超,山姆的模式本身并不復雜。
其主要盈利來自會員年費和日常消費,其中會員年費占到其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因此,如何持續吸引和留住會員是山姆核心課題。
要做到這點,山姆采取了精準的市場定位策略:中產家庭人群,為他們提供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務。每年260元和680元會員費,以及付費會員卡才能進店的規則,便是篩選客戶的第一道門檻。
這種策略背后隱藏著“中產階級菁英夢”。每年260元/680元會費,是中產的通行證,讓人有著“很多人在別處買不到的產品,卻是我的日常”這一尊貴體驗。
明確了目標客群后,山姆通過嚴控選品、全球供應鏈等優勢,向消費者講述了“只提供精品”的故事。選品上山姆少而精,相較于家樂福、永輝等傳統大賣場動輒2- 3萬的SKU,山姆SKU僅為其1/5。
山姆遵循的是“寬SPU,嚴SKU”原則,即品類豐富但每個品類下僅保留個位數的產品選擇,每年淘汰 30%-40% 的SKU保持新鮮度。
以冷藏存儲的鮮奶為例,山姆APP上僅有五款(MM鮮牛奶2L、每日鮮語你鮮牛奶1L*2、蒙牛低脂鮮牛奶2L、MM高鈣鮮牛奶2*1.89L、悅新活零乳糖牛奶2x950ml),均為門店定制。
山姆選品標準,被視為品質標桿,且往往能在社交媒體上產生話題。其爆款瑞士卷,2024年單店月均銷量突破50萬盒,連續三年蟬聯“年度商超爆品”。
同時,會員制超市的高單價也進一步強化了會員的“中產”標簽。沃爾瑪中國 2025 財年 Q1 財報顯示,山姆中國全渠道銷售額達1005億元,會員數超過800萬。據此測算,每個家庭每年至少在山姆消費1.2萬元以上。
如今,“山姆嚴選”的承諾正搖搖欲墜。
從去年開始,山姆選品頻繁翻車,如黑金剛蓮霧里吃出蠕蟲、牛奶被曝出現絮狀沉淀物等。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山姆會員店的投訴超過1萬條,涉及奶粉有異物、食品發霉、酸奶變質等食安問題。
山姆“提供高品質、差異化、極具價值感商品”的承諾,頻繁被會員們質疑。不少網友吐槽:“家門口超市就能買到的好麗友,為什么要額外支付260元會員費。”
這不難理解,高昂會員費之下,消費者對產品和體驗必然提出更高要求,心理閾值也更高。
?
步子太大的弊端
截至目前,山姆已中國開出50多家門店,且擴張步伐仍在持續。千億規模后,山姆舊有架構的弊端已然凸顯。
規模擴張過快,對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中小供應商,很可能會因產能等問題而被淘汰。
既要保證品質,還要壓縮成本,山姆必然選擇加強本土供應鏈的建設。2023年,Foodtalks統計發現,山姆中國門店中70%-80%的供應商都來自中國本土。
在外部,山姆面臨著其他大型商超的步步緊逼。美國另一會員制倉儲零售品牌Costco、中國本土商超永輝、華潤、盒馬等貼身亮劍,線下零售行業的區域競爭正在加劇。
目前在小紅書等平臺上,出現了大量“選山姆還是選Costco”的內容。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會員店最終會走向“搶人大戰”,山姆急需通過本土化深耕與精細化運營在規模擴張中重構競爭壁壘。
說到底,山姆當前的選品爭議本質是戰略轉型期的陣痛,既想要通過大眾化的商品擴大用戶基礎,又想要維持中產會員的“精選”期待,魚與熊掌山姆都想要。
?
山姆該反省了
好麗友蛋黃派等產品,將山姆的選品問題暴露出來,這家零售巨頭是時候反思并做出改變了。
首先,要處理好門店規模增長與原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匹配問題。按照行業標準,一個大區管理7-8家門店最為合理,但山姆華東地區的門店數量遠遠超過了這個限度。
顯然山姆發現了這個問題,并在今年調整大區劃分。只不過隨著門店越開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品控頻繁翻車,似乎已難以避免。
從這個角度出發,山姆應該找回堅持長期主義的決心,重拾鉆研紅絲絨蛋糕產品、全球尋找優質牛肉等的初心,圍繞會員第一,著力打造會員價值感。
其次,山姆應該把握好供應鏈全球化與中國本土化品牌之間的平衡。背靠沃爾瑪這一全球零售巨頭,山姆是許多外國品牌進入中國甚至亞洲的第一站。比如,加拿大即食植物肉品牌Noble Jerky就趁著2021年山姆浦東店開業,首次進入亞洲市場。
這是山姆的優勢,消費者信任山姆,正是因其全球化品質及標準。
如今,山姆的這一優勢似乎在淡化。社交媒體上有寶媽吐槽:“山姆的有機核桃油加量不加價,從3瓶變成了4瓶,但是老版有中國+歐盟+美國有機認證,而新版只有中國有機認證,作為一位媽媽并不希望山姆通過降低標準去省錢。”
山姆中國加速本土化,不可避免地會引進更多國產品牌,但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需要兼顧供應鏈全球化,保持二者平衡。
山姆創始人一直強調“品質優于銷售”,其邏輯是只要商品品質足夠好,自然不缺銷售業績。
或許山姆中國是時候該做反思題了,畢竟讓生意創造價值,才能站得更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