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云靈/作者 楊起超 時風/編審
一般而言,人們喜用“山珍海味”形容具有“高營養、高價值”的食物。其中,“海味”自然指海中出產的食品。然而,一條端上餐桌的魚要美味可口,其“魚生”注定不簡單,這便要延伸到水產養殖業的上游——水產飼料業。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設立至今,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海飼料”)一直深耕特種水產飼料領域,以技術領先為競爭優勢,不斷追求創新,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豐富的產品種類和完善的營銷網絡,其中蝦料、海水魚料等特種水產飼料系其優勢產品。
在發展進程中,粵海飼料通過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充分發揮了企業的人才、技術與資金優勢,結合市場需求,精心打造了粵海飼料品牌,與養殖戶合作共贏,憑借良好的產品質量及服務,獲得客戶的“口口相傳”,2021年產銷量已超百萬噸,營收規模邁入60億元臺階。值得注意的是,粵海飼料表示其部分募投項目有望陸續投產運營,且其探索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業務,延伸產業鏈,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
一、下游穩步發展拉動水產飼料需求增長,行業兼并整合加速利好大中型企業
水產飼料與下游行業水產養殖業聯系緊密,各類水產品養殖產量與水產飼料普及率直接決定了水產飼料的市場總容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也開始由“溫飽型”向“質量型”“健康型”轉變,人均水產品占有量整體呈提升趨勢。
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國內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為40.2千克,到2021年已增加至約47.38千克。
拉長時間來看,人們對品質好、價格高的水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直接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2016-2021年,國內水產品養殖產量分別為4,793.2萬噸、4,905.99萬噸、4,991.06萬噸、5,078.92萬噸、5,224.2萬噸、5,388萬噸。
而由于受到天然水生生物資源量的限制,捕撈業產量有限,水產養殖業在國內漁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
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國內水產品總產量為6,693萬噸,水產品養殖產量5,388萬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80.5%。
進而,作為水產品產業前端的水產飼料工業,其產量整體保持增長態勢。
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2016-2021年,國內水產飼料總產量分別為1,930萬噸、2,080萬噸、2,211萬噸、2,203萬噸、2,121萬噸、2,293萬噸。其中,2021年國內水產飼料產量同比增長8%。
事實上,國內水域資源豐富,水產養殖發展具有先天資源優勢。
國內水域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資源,海岸線長度18,000多公里,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達473萬平方公里,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面積約148萬平方公里,潮間帶灘涂面積1.9萬平方公里,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7.3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17.6萬平方公里,湖泊、河流占內陸水域總面積的81.2%,為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先天有利條件。
在此基礎上,國家出臺各項政策,大力扶持水產飼料行業發展。
2021年12月29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漁業產業目標從“十
三五”末的6,500萬噸提升到“十四五”末6,900萬噸,其中捕撈產量從1,300萬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養殖產量將更多發展和增加占比,水產飼料與水產養殖業直接相關,水產養殖的市場規模的增加將會進一步推動水產飼料的需求增長。
并且,隨著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水產健康養殖方式的重要程度不斷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進步以及國內對健康養殖模式的推廣,農戶的養殖觀念與養殖方式開始逐步轉變,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養殖模式增長較快,帶動水產飼料普及率逐年提高,為水產飼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驅動力。
如今,國內水產飼料行業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逐步進入了產業化、規模化、集團化的發展階段。
水產飼料行業競爭加劇,企業規模化程度持續提高,大中型企業通過規模擴張或行業并購以實現規模效應,利用管理、品牌、技術賺取溢價,導致市場內分散的企業布局逐漸向集約化發展,具備資金優勢、品牌優勢、管理優勢的公司將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成為市場主流,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未來水產飼料企業整合發展將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
綜上所述,在資源優勢、政策利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促進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水產飼料行業或仍將持續增長。并且,行業內的企業必須具備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較高的技術服務水平,并在人才、管理、資本等各方面均具備一定優勢,才能在廣大養殖戶中樹立品牌形象,并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而往往大中型企業更貼合以上條件。
?
二、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產銷量超百萬噸,營收規模邁入60億元臺階
事實上,粵海飼料主要從事水產飼料研發、生產及銷售,其水產飼料產品年產銷量居行業前列,2021年產銷量超百萬噸,行業內影響力強。
2021年,粵海飼料的飼料生產量為103.84萬噸,較2020年的98.11萬噸增長5.84%;銷售量為102.64萬噸,較2020年的97.51萬噸增長5.26%。
與此同時,粵海飼料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2019-2021年及2022年1-3月,粵海飼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0.67億元、58.44億元、67.25億元、9.82億元,2020-2021年及2022年1-3月分別同比增長15.34%、15.08%、28.79%。
2019-2021年及2022年1-3月,粵海飼料分別實現凈利潤1.63億元、1.93億元、1.88億元、-0.42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2022年第一季度,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為有效的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抓住市場機遇,粵海飼料持續重視產品質量,不斷優化產品技術,加大客戶營銷服務投入。2022年第一季度,經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粵海飼料實現銷售飼料產品13.99萬噸,同比增長20%,實現營業收入9.82億元,同比增長28.79%。
但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致使產品成本增加較大,而相應的銷售價格上漲幅度短期內低于成本的增長幅度;同時,因粵海飼料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和客戶營銷服務投入的戰略規劃,需要擴招較多的營銷業務人員和技術服務人員,致使當期銷售費用增加較多,而經營效益在短期內尚未能見效,加上因粵海飼料在2022年2月發行上市的需要,增加了部分當期管理費用等,導致其當期實現的凈利潤有所下降。
整體而言,近年來,粵海飼料生產經營規模擴大,銷售收入增長迅速。
?
三、主要產品水產飼料種類齊全,特種水產飼料營收貢獻大市場價值高
需先說明的是,粵海飼料主營業務突出,利潤主要來源于日常經營活動中主營業務所帶來的營業利潤。
2018-2021年,粵海飼料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52.42億元、50.58億元、58.33億元、67.18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均在99%以上。
展開來看,粵海飼料主要產品水產飼料種類齊全,覆蓋水產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
根據不同的產品用途,粵海飼料主營業務收入主要包括特種水產飼料、普通水產飼料和其他。其中,特種水產飼料又可以分為蝦料、海水魚料和其他特種料三類。粵海飼料主營業務收入的其他主要包括畜禽料、生物制劑、水產品等。
在特種水產飼料中,粵海飼料的蝦料營養全面均衡,滿足蝦類水產動物不同生長階段對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能量的營養需要等營養需求,促進蝦類水產動物健康生長發育。粵海飼料的海水魚料營養全面均衡,滿足海鱸魚、金鯧魚、石斑魚、大黃魚等海水魚類不同生長階段對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能量的營養需要等營養需求,可促進海水魚類水產動物健康生長發育。粵海飼料的其他特種料營養全面均衡,滿足烏鱧、黃顙魚、蛙科、泥鰍、螃蟹、小龍蝦、黃鱔、甲魚、鮰魚等特種水產動物不同生長階段對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能量的營養需要等營養需求,可促進特種水產動物健康生長發育。
另外,粵海飼料的普通水產飼料營養全面均衡,滿足青魚、草魚、鯽魚、鯉魚、羅非魚、巴沙魚等常規淡水魚類不同生長階段對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能量的營養需要等營養需求,可促進淡水魚類水產動物健康生長發育。
同時,蝦料和海水魚料為粵海飼料的優勢產品,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在60%左右。
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粵海飼料的特種水產飼料銷售收入分別為39.48億元、39.92億元、47.09億元、19.5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5.31%、78.93%、80.72%、75.71%。
其中,海水魚料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7.7億元、18.83億元、23.3億元、9.2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3.77%、37.22%、39.95%、35.87%;蝦料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1.19億元、10.76億元、12.05億元、5.8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1.35%、21.27%、20.66%、22.76%。
值得關注的是,因粵海飼料的產品以特種水產飼料為主,可區別于部分競爭對手。
粵海飼料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海大集團、通威股份、天馬科技、恒興實業、澳華集團、傲農生物等。其中,海大集團與通威股份的產品結構涵蓋特種水產飼料與普通水產飼料,但以普通水產飼料為主;天馬科技以鰻鱺料、石斑魚料、大黃魚料等特種水產飼料為主,恒興實業以蝦料為主,傲農生物主要飼料產品包括豬料、禽料、水產料、反芻料等。而粵海飼料產品以特種水產飼料為主,蝦料和海水魚料為優勢產品。
與普通水產養殖產品相比,特種水產養殖品種對飼料的工藝水平、營養水平等方面要求更高,因此飼料單價較高。
由于特種水產品營養豐富,口感較佳,因此市場價值高,能夠為養殖業者帶來更大的收益。而在飼料的工藝水平方面,特種水產飼料必須迎合各類特種養殖品種的生物習性要求,在飼料的粉碎細度、熟化程度、顆粒外觀等方面均顯著高于普通水產飼料。
且膨化料產品具有優良漂浮性、高飼料利用率、低環境影響等優點,是飼料加工工藝的主要發展方向。
將水產飼料產品按加工工藝不同,可主要分為粉狀料、顆粒料(傳統硬顆粒料)、膨化料三種。其中,膨化料主要應用于特種水產飼料、普通水產飼料。膨化料要求原料粉碎的更細,以及加工過程的高溫不僅提高了淀粉的熟化度,而且膨化過程中高溫高濕熱的瞬間強力揉搓能殺滅原料中的部分有害病菌,因此相比于普通顆粒料,膨化料能夠提高飼料的消化利用率以及降低發病幾率。另一方面,膨化料在水中具有12-36小時的穩定度,便于直觀查看魚群的攝食情況,減少水體污染。
隨著環境保護和綠色健康養殖觀念增強,顆粒料將逐步被膨化料取代。相比于粉狀料和顆粒料,膨化料雖然價格較高,但飼料轉化率更高,綜合效益更好,同時對水域造成的污染較小,近年來養殖戶對膨化料的接受度逐步上升。
能預見,未來可生產出穩定性好、適口性強、飼料轉化率更高的水產飼料的企業,或更具備市場競爭力,這對于以特種水產飼料為主的粵海飼料無疑系利好。
?
四、研發團隊技術力量雄厚支撐持續創新,薪酬競爭力強助引才留才用才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水產養殖新品種不斷涌現,企業的持續領先能力取決于技術研發能力。此方面,粵海飼料一直重視產品和技術的自主科技創新研發,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2019-2021年,粵海飼料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64億元、1.85億元、1.91億元,2020-2021年分別同比增長12.76%、3.24%。
而且,粵海飼料研發團隊技術力量雄厚,在業界享受盛譽,保障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具體看,粵海飼料的研發團隊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津貼專家鄭石軒領銜,擁有程開敏博士、馬學坤博士、朱學芝博士等技術帶頭人,并結合自身實際需求,積極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出資培養博士生等作為其研發人員,并積極引進各類高端技術人才。截至2021年12月31日,粵海飼料擁有專職研發人員291名,涵蓋水產動物營養、水產養殖與病害、食品工程、微生物學、機械設計等專業。
粵海飼料董事長鄭石軒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先后擔任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水產動物飼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水產養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專注水產飼料研究、生產、經營二十余年。
粵海飼料技術總監及工程中心主任程開敏博士為高級工程師、入選2014年廣東省“揚帆計劃”培養高層次人才、2017年湛江市高層次人才,擔任湛江市政府第四屆科學技術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廣東省科技評審專家。程開敏主要從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發及技術管理工作,先后承擔省部級項目40余項,獲得廣東省科技獎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項,第一作者文章SCI收錄2篇。
粵海飼料技術副總監馬學坤博士,負責海水魚料品種技術應用與研發工作,參與國家星火計劃、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項目以及省部攻關等課題多項,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湛江市科學技術獎4項,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申請并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7項。
粵海飼料技術副總監朱學芝博士為高級工程師,由中山大學和美國Auburn University聯合培養,長期從事水產動物生理與營養相關研究,主持或參與美國商務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項目以及省部級科技攻關等項目,發表論文30余篇(SCI 5 篇),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
除此之外,粵海飼料持續推動配方改良以及新技術在水產飼料領域的應用,建有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廣東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水產動物飼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研發中心。
與此同時,粵海飼料堅持產學研合作的項目運作模式,與中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南海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因此,粵海飼料在海水魚飼料、蝦飼料和普通水產飼料等產品領域,已成功獲取多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等技術成果。
作為科研成果的直接體現,截至2022年1月26日,粵海飼料擁有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200項,外觀設計7項。
進而,粵海飼料采用的差異化產品策略,針對水產品持續進行飼料品種細分和創新,不斷推出系列新品,滿足終端市場的需求。
在產品差異化方面,粵海飼料主要產品包括以蝦料、海鱸魚料、金鯧魚料、大黃魚料、石斑魚料、黃顙魚料、烏鱧料、加州鱸魚料等為代表的特種水產飼料,以及以草魚料、羅非魚料等為代表的普通水產飼料。粵海飼料設立即開始經營蝦料。在鞏固蝦料市場地位的同時,粵海飼料于2006年開始發展海水魚料,進入海鱸魚、金鯧魚等細分品種市場,并率先推出海鱸魚專用飼料及金鯧魚專用飼料,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服務得到養殖戶的認可。
與粵海飼料總部以及各地分公司所在地的平均工資相比,粵海飼料2020年度的平均薪酬較高,待遇較為優厚,提供的薪酬競爭力強,有利于保留和吸引人才,保持其人才隊伍的穩定性與先進性。
由于粵海飼料的業務遍布國內東部沿海地區的各個省份,在不同地區工作的員工的當地平均工資水平有所不同,故選擇了粵海飼料總部所在地湛江市、江門粵海所在地江門市、中山粵海所在地中山市、廣西粵海所在地北海市、浙江粵海所在地嘉興市等五個城市的工資水平,作為粵海飼料所在地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的代表。
根據政府及人社廳公開信息數據,2020年度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湛江市為98,028元/年,江門市為88,219元/年,中山市為95,309元/年,北海市為78,630元/年,粵海飼料2020年度人均工資為98,377元/年。
不僅如此,在銷售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研發人員、生產人員等崗位中,粵海飼料研發人員的人均年薪薪酬水平最高。
2018-2020年,粵海飼料研發人員的人均年薪分別為13.84萬元、13.72萬元、14.88萬元。同期,粵海飼料銷售人員的人均年薪分別為11.16萬元、11.97萬元、10.45萬元;行政管理人員的人均年薪分別為11.38萬元、12.17萬元、11.09萬元;生產人員的人均年薪分別為7.73萬元、7.82萬元、7.53萬元。
時至今日,粵海飼料在長期的研究和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培養了相應的技術骨干人才。在此基礎上,粵海飼料采用差異化產品策略,持續進行飼料品種創新,不斷推出系列新品,競爭優勢強。并且,粵海飼料憑借具備吸引力的薪酬有效吸引和保留人才,目前也正在進行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新技術研發。
?
五、旗下各品牌擁有多個明星產品,與養殖戶合作共贏收獲好口碑
隨著養殖戶觀念的不斷更新進步,高質量水產飼料的品牌優勢將逐漸得到體現。而憑借著在特種水產飼料市場的多年深耕,粵海飼料旗下品牌在飼料經銷商和養殖戶中影響力突出,品牌優勢強。
譬如,粵海飼料旗下擁有粵海牌、粵佳牌、海佳牌、海榮牌、海軒牌等多個知名品牌,其中“粵海牌”商標在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2007年,“粵海牌”水產飼料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且粵海飼料旗下各品牌均有多個明星產品,粵海飼料生產的“粵海牌”草蝦飼料、南美白對蝦飼料,“粵佳牌”海水魚飼料、草蝦飼料、南美白對蝦飼料,“海佳牌”烏鱧飼料,“海榮牌”羅非魚飼料先后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海軒牌”蝦配合飼料被評為廣西名牌產品,“粵海牌”水產飼料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高質量的產品給粵海飼料的品牌帶來良好的市場反饋,形成品牌優勢。
作為具備技術底蘊的企業,粵海飼料一直以來將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增強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實際上,粵海飼料先后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并完善了內部質量管理體系。從原材料的采購、檢測、入庫和領用,到生產加工過程中各關鍵控制點的全程跟蹤,直至產品的包裝、入庫、驗證和出庫,每個環節粵海飼料都制訂了嚴格的控制程序,并能始終如一地貫徹執行,從而為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業內樹立起良好的聲譽,已獲得包括經銷商和養殖戶在內的廣大客戶認可和好評。
在營銷網絡方面,粵海飼料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幫助養殖戶取得更好的養殖效益。
目前,粵海飼料采用“服務營銷”模式,堅持“駐港服務”和“塘頭服務”的營銷理念,在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北、江蘇等全國重點養殖區域建立了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布局。粵海飼料打造專業化的技術營銷隊伍,在各大銷售區域均設立技術服務站,配備技術專員,為其客戶和終端養殖戶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支持,通過高頻次實地走訪、基層養殖技術培訓會、一對一指導等形式實現技術支持的落地,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客戶和終端養殖戶服務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粵海飼料通過建立“標桿戶及示范戶”,總結成功的養殖經驗,向其他養殖戶推廣成功的養殖模式,幫助養殖戶取得更好的養殖效益。對于經銷商下游的終端養殖戶,粵海飼料與經銷商合作,獲取終端客戶養殖信息,提供與粵海飼料客戶一致的服務,以良好的養殖效果為粵海飼料和經銷商共同宣傳,實現合作共贏。
因粵海飼料良好的產品質量和突出的養殖效果,越來越多的優質養殖戶被吸引成為“標桿戶及示范戶”,對粵海飼料產品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粵海飼料與“標桿戶及示范戶”中直接客戶總體與平均每戶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標桿戶及示范戶”起到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對粵海飼料的銷售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深諳“飼料企業營銷的本質是服務”之道,粵海飼料通過穩定、高效的客戶服務提高終端養殖戶的養殖成功率,從而促進了自身健康發展。
?
六、部分募投項目有望陸續投產運營,產業鏈縱向延伸培育新利潤增長點
由于養殖戶對產品供應的穩定性、時效性要求高,考慮到供應半徑和特種水產品養殖集群化,領先的水產飼料企業的生產布局需要覆蓋全國。
此番上市,粵海飼料借力資本市場優化其生產布局、增強研發能力,將有利于提高其營業收入以及增強盈利能力。
近年來,粵海飼料投資建設的新廠主要有江蘇粵海、天門粵海、湖南粵海等,其中江蘇粵海30萬噸的產能、天門粵海12萬噸的產能、湖南粵海10萬噸的產能,當前這幾家公司產能利用率處于爬坡階段。
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及未來發展規劃的需要,除了目前在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北、江蘇等地建立了13個生產基地外,粵海飼料此次上市的募投項目將在安徽、海南、中山新建或擴建生產基地,涉及項目包括“安徽年產10萬噸水產配合飼料項目”“海南年產12萬噸水產配合飼料項目”“中山泰山年產15萬噸水產配合飼料擴建項目”。
以上3個募投項目將新增水產配合飼料實際產能37萬噸/年。募投項目建成之后,粵海飼料將進一步突破現有產能瓶頸,提高生產效率,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為其現有產品和未來新產品的上市提供可靠的生產保障。
上述3個項目疊加“研發創新中心項目”后的投資總額為7.52億元,募集資金總投入為4.8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每年將為粵海飼料帶來銷售收入25.66億元,實現凈利潤1.28億元。
可以關注的是,粵海飼料正有序推進各項目投資進度,并尋求新的投資機會。
粵海飼料表示,2022年,粵海飼料將加快推進募投項目建設,爭取已竣工項目中山泰山年產15萬噸擴建項目5月正式投產運營、海南年產12萬噸新建項目在2022年下半年投產運營,并根據市場開發情況適時推進安徽10萬噸新建項目投資建設,更好的優化其產品生產基地市場布局,進一步提升其產品的供應能力,提升其產品的市場份額。
同時,粵海飼料也將尋求合適的投資機會,通過新建、收購、并購、合作(營)等方式,在發展壯大飼料及動保等現有業務的同時,探索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業務,延伸產業鏈,增強自身的市場抗風險能力,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一方面,除了募投項目外,粵海飼料計劃越南建廠,初始投資生產規模3-5萬噸/年,主要生產蝦料、魚料等。另一方面,粵海飼料于2020年開始涉足水產品加工銷售業務,水產飼料行業企業涉足水產品貿易屬于產業鏈縱向延伸,在可比公司有案例可循。
一邊是募投項目的有序推進,另一邊是積極探索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業務,延伸產業鏈,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上述舉措或將進一步鞏固粵海飼料技術領先優勢,助其覆蓋更廣泛的目標市場,有助于提升粵海飼料競爭力,推動其業績增長,對其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