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綠蒲/作者 致清 /編審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很糟糕,但你會喜歡的!”,該心情也可用來形容今年上半年以來基民面對行情遇冷的復雜情緒。歷史的規律顯示,市場總是有跌有漲。隨著近日市場持續反彈,一些百億級基金凈值收復了之前的“失地”,已有產品年內業績出現正收益。
在個人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面臨琳瑯滿目的基金市場,容易看花了眼,更有甚者在基金的業績跑出來之后容易產生跟風買入的沖動,而彼時大多已經處于行情的后半段,遇到追漲殺跌的窘境或難避免。
風物長宜放眼量。投資者需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明晰自己每筆資金的投資目標,選擇合適的基金組合或策略,而不是簡單盯著單只基金的最終收益。此時,選擇的眼光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其中,FOF作為一種主要投資于基金的產品,相當于請專業人士幫投資者買了“一籃子”基金。
那么,市場上的FOF產品都有哪幾類?FOF怎么收費?FOF能幫投資者抓住“牛基”嗎?FOF是不是波動小?怎么選擇適合自己的FOF產品……接下來,我們將推出一系列介紹FOF知識的內容,幫助大家明明白白投FOF。
?
一、FOF作為“一籃子”基金,請專業人士幫忙選基金
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公募基金數量已經超過9,000只,而將時間線往后推,近日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已突破1萬只,進入“萬基”時代。
據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7月9日,6月以來新成立了160只基金,剔除清盤的22只,最新已成立公募基金總只數達10,010只,正式突破萬只大關。
而在各種諸如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QDII基金、商品基金、REITs等基金產品中,每種風險收益特征層出不窮。
且當前基金產品數量遠超A股上市公司數量,而在面對種類多樣、風格各異、業績表現千差萬別的基金,投資者“選基難”的問題也就愈發突出,不少投資者在購買時直言“挑花了眼”的畫面躍然紙上。
選基難,“養基”也不容易。
投資者購買了基金后,往往容易進行自我“靈魂拷問”:基金經理換人了嗎?重倉持股變了嗎?凈值跌了要不要贖回或者調換?多只基金如何分配每只基金的投資額、要不要調換……等等。
在此背景下,FOF的出現可謂是應時而生。
FOF的英文全稱是“Fund of Funds”,即“基金中基金”。在國內,公募FOF必須將8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于公募基金,另外不超過20%的資產在合同約定范圍內可投資于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
回溯歷史,公募FOF最早出現在美國,已經有近40年的發展歷史,2017年正式進入國內,也成為國內投資者進行基金投資的新選擇。截至2022年6月30日,國內已成立306只公募FOF產品,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
簡而言之,FOF就是主要投資于基金的基金。更加形象地來說,買FOF,相當于請專業人士幫投資者買了“一籃子”基金。
而在了解如何投資FOF產品之前,我們先厘清FOF基金的類型。
?
二、按投資標的分類混合型FOF占比超九成,以權益類資產占比定風險
FOF是一種主要投資于基金的產品,目前國內市場上的各種FOF產品超過300只。FOF的分類方式有好幾種,既可以按照投資標的及比例劃分,也可以按FOF所投基金的歸屬進行劃分,還可以按業務類別來劃分。
按照投資標的和比例,普通的基金可以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等。
同樣地,FOF可以按照投資標的及比例分為股票型FOF、債券型FOF、混合型FOF、貨幣型FOF和其他類別FOF,并且一般都可以從基金名稱中看出來。目前,國內的公募FOF產品以混合型FOF為主,占比達到96%。
投資標的及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只FOF的風險收益特征。比如股票型FOF將80%以上資產投資于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80%以上持倉都是股票,因此股票型FOF的風險和收益自然都會比較高;相應地,債券型FOF的風險和收益就比較低。
這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混合型FOF,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不同的混合型FOF,風險和收益可能相差很大,因此,投資混合型FOF前,搞清楚它到底含有多少權益類資產尤為重要。
何為權益類資產?
權益類資產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而并非所有的混合型基金都能算作權益類資產。一般而言,只有合同約定了投資股票比例達到60%及以上,或者最近四個季度中任一季度投資股票比例達到60%及以上的混合型基金,才能躋身權益類資產之列。
通常,權益類資產占比越高,FOF的風險和收益也會越高。由于權益類資產占比與產品的收益和風險密切相關。因此,投資FOF前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權益類資產占比。
舉個例子,如果某只混合型FOF的權益類資產占比在80%以上,說明所投基金持倉的股票加總起來,占FOF總資產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因此該FOF的波動風險也較高,并不一定低于股票型FOF;相應地,如果某只混合型FOF的權益類資產占比通常低于50%,風險就相對低一些。
那么,投資者如何知道一只FOF的權益類資產占比是多少?在FOF的基金合同及招募說明書中,一般均可找到權益類資產的比例說明。例如“權益類資產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0-30%”,也有的直接寫為“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合計占基金資產的比例為0-30%”,兩種表述的意思基本是一樣的。
但要注意,有些產品合同規定的權益類資產比例區間非常寬泛,甚至區間最高值和最低值差了50%以上,比如權益類資產占比介于30%-80%之間的,這類FOF的權益類資產比例在不同時期可能發生較大變化,所以光看合同還不夠,還要及時閱讀基金季報、半年報、年報中披露的持倉信息,了解產品實際的權益類資產占比情況。
因此,購買FOF,除了分清楚是股票型、債券型還是混合型之外,還要通過閱讀招募說明書、基金合同以及定期報告中披露的信息,及時了解實際持倉,并參考業績比較基準,搞清楚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的大致范圍,找到和自己風險偏好或承受能力匹配的產品。
分類的方法有很多種,而在基金市場中,FOF除了上述投資標的之分類方式,還有以所投基金的管理人歸屬劃分基金類型。
?
三、內部FOF費率具有成本優勢,全市場FOF看中基金公司綜合實力
按照所投基金的管理人歸屬劃分,FOF可以分為內部FOF和全市場FOF。
內部FOF顧名思義,主要投資的是基金管理人自己旗下的基金,一般投資自家基金的比例不低于非現金資產的80%。
全市場FOF,是在全市場所有基金公司的產品中挑選基金進行投資。全市場FOF投資范圍比內部FOF廣,理論上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分散多元的配置,而整體的投資成本也會比內部FOF高一些。
在國內,FOF投資自家基金的部分免收FOF本身的管理費和所投基金的申贖費、銷售服務費,但如果FOF投資的是其他公司管理的基金,這些費用就無法免除了,也就是說會發生兩重收費。所以主要投資自家基金的內部FOF,在費率上比全市場FOF更占優勢,但這也要求基金公司有較為齊全的產品線和較強的投研綜合實力。
在美國,產品線完整的大型基金公司推出的主要為內部FOF,產品線沒有實現全覆蓋但在資產配置上有一定優勢的公司則以全市場FOF為主。而國內內部FOF剛剛起步,截至2022年一季度,在全部的275只公募FOF中,僅有7只產品在合同中明確了全部或主要投資于內部基金。
簡而言之,內部FOF和全市場FOF均可搭配 “一籃子”基金,解決選基、配置和投后跟蹤調整的困擾,只是選基范圍有所不同。
因此,投資FOF前,投資者需要先考慮自身的投資期限和風險承受力,以確定接受范圍內的權益類資產占比,再去決定投資哪種類型的FOF。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可結合基金公司產品線及投研核心能力等因素,考慮是選擇某一家公司的內部FOF還是全市場FOF。
在普通投資者看來,公募FOF仍是新生事物。而這其中,FOF基金來作為養老投資的一種方式,近幾年在國內的發展也駛入快車道。
?
四、以命名辨養老FOF定位,養老目標FOF追求長期維度下的保值增值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古人會借用詩詞感嘆時間的流逝與人生的思考。將目光移到現代,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身體素質的考驗,人們還面臨著如何實現老有所養、體面地步入老年生活的問題。
近期,《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的推出,標志著“個人養老金”新時代即將開啟。
而在基金市場中,以穩、長期投資、風險分散為特點的養老FOF產品,備受關注。
首先,根據FOF基金名稱是否帶“養老”兩個字區分,按照業務類別的劃分,一類FOF叫做養老目標FOF,其他的就是非養老目標FOF。
養老目標FOF,是專為長期養老投資設計,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的一類FOF產品,它們的基金名稱中都帶有“養老目標”字樣。目前,國內公募FOF產品中超過半數系養老目標FOF。
養老目標FOF根據投資策略不同,還可以進一步分為養老目標日期FOF和養老目標風險FOF。
養老目標日期FOF基于投資者的退休日期而設計,一般來說,隨著投資者年齡增長、離退休時間越來越近,風險承受能力會下降。因此養老目標日期FOF會設定一個目標日期對應投資者預計退休的時間,并在產品名稱中顯示,例如 “XX養老目標日期2050”等。隨著目標日期的臨近,養老目標日期FOF會逐步降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從而匹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變化。
而養老目標風險FOF則是基于事先設定好的風險等級水平,通過限制投資組合的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或是組合波動率等方法,將基金整體風險控制在預先設定的目標范圍內,使得FOF的風險收益特征保持相對穩定。這類FOF的名稱中一般都會有相關字詞說明設定的風險水平,例如“穩健養老目標”、“平衡養老目標”、 “積極養老目標”等。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投資者應當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許的范圍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