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959年,甘肅武威城西南15公里處的祁連山麓,一群考古學家輕緩地從磨嘴子18號漢墓中捧出一柄長約2米的彩繪漆鳩杖,鳩首之處還系著10枚竹簡。
這10枚竹木簡牘就是后來被列為“國寶級文物”的“王杖十簡”(王杖即鳩杖)。簡上以墨書隸體記載了東漢永平十五年間(公元72年)墓主人“幼伯”受鳩杖事,并抄錄西漢成帝時期的“尊老詔令”。
鳩杖為憑,詔書為法。漢代年滿70歲的老年人,擁有持鳩杖自由出入官府、行走馳道,見官不跪以及免田租、市稅,允許特許經營等一系列“特權”。
事實上,自先秦就有以鳩杖作為長者地位的象征,后有漢高祖劉邦賜鳩杖予老人,而在漢宣帝時期則進一步將“高年授王杖”制度化,將養老納入了國家法律體系之中。
兩千年前的鳩杖成為中華孝道文化從倫理進化到法治的早期物證,而穿越南北朝時期的“孤獨園”(官辦養老院)、唐代的“悲田養病坊”(官民聯辦寺院管理的容老院)、宋代的“福田院/居養院”(千戶以上的城鎮必設的養老機構)、明清的“養濟院/普濟堂”(法律強制設立的標準化養老機構),崇老尊老的中國古代社會養老體系始終通過法治化手段和機構化設施傳承延續。
鳩杖與簡牘等文物與各朝各代的歷史遺跡,不僅實證了中國古代福利制度的先進性,更為今日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城市治理模式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石。
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景象。
1960—1969年,這十年間中國新生人口合計2.35億人。平均每年2350萬的“60后”,如今正在跨過“老齡線”,推動中國加速進入老齡社會。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末國內6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數超過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22%。
然而,3億與22%的數字還遠不足以描繪人口結構的劇烈變遷對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與沖擊。
與歐美發達國家大多近百年時間才由“老齡化社會”過渡到“老齡社會”(聯合國定義,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4%)不同,東亞中日韓三國都是在25年內就發生了這一轉變。
日本為24年(1970-1994),韓國用了17年(2000-2017),而中國則是21年(2000-2021),但問題是到未來“60后”完全退休的2030年,中國進入“超級老齡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2%)的人口規模,也將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的東亞鄰居日本與韓國,在進入勞動力人口負增長的老齡社會后,經濟都出現了停滯甚至是大衰退,這是否也意味著中國難以避免覆轍之痛?
事實上,相比日韓,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更是“地獄級”的難度。這不僅是因為老齡人口規模的絕對值,日韓跟中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更何況日韓是發達國家,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
盡管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太大,于內南北東西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極其不平衡,于外全球經濟震蕩與地緣格局波云詭譎,而國家賬簿的各支出項上依舊“捉襟見肘”。
如何破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穿越40余年的改革開放,依舊振聾發聵。
當20年前望向日本,10年前望向韓國之時,劉積仁心中所勾畫的中國式養老圖景,其實也注定與鄰國不同。
深耕中國醫療健康、智慧城市久矣的軟件公司,東軟在劉積仁的多年布局之中,早已將醫療養老之事融入城市發展與治理的“一盤棋”里。
而東軟撬動這宏大棋局的杠桿,其實就四個字:科技賦能。
壹|試驗田
城市級養老平臺
“中國正處于老齡社會進程加速與數字技術革命交匯的重要時刻”。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理事會吳玉韶會長在不久前的“數智融合平臺共生·智慧養老生態新引擎”論壇上,提出一個論斷:
過去十年,中國養老服務事業從“補缺”到“普惠”,實現了了不起的跨越。但面對數千萬失能老人和數億的慢性病老年群體,傳統模式的能力邊際其實已經“見頂”,接下來則是智慧養老的時代。
智慧養老是科技精度加人文溫度,科技要學會共情,數據要懂得傾聽,智慧養老要從“可用”走向“可感”,從“功能”升華到“情感”。
科技賦能老年人的建立基礎,首先是要弄清楚老年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服務,如何讓他們更舒服地使用這些服務。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理事會會長 吳玉韶
因此,在吳玉韶看來眼下中國3億多的老齡人口不僅是養老服務的需求方,更是城市智慧養老不可或缺的共創者。
要如何真正懂得老年人的需求,讓他們變成智慧養老的共創者?則正是東軟正在思考與實踐的方向。
這一次,東軟是以城市視角來切入的。
東軟與全國范圍內近60個城市溝通合作意向,以建設和運營“城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6月18日,沈陽“盛情康養”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正式上線。
簡單來說,這個“城市級”智慧養老平臺是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將家庭、政府、社區、機構、服務商等多方資源聚合在一起,從而構建城市養老服務的“云樞紐”,核心能力的輸出是向老年人提供各類高質量養老服務。
除了沈陽,這樣的“試驗田”也正在大連、南寧、福州、佛山、廈門等城市進入落地程序,但這并不是一個標準化模板的復制過程。
按照東軟集團輪值CEO徐洪利的表述:每個城市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各地的訴求也不盡相同,因此現階段是“一城一策”。東軟在進入合作城市后會先在區一級先行試運行平臺,待摸清問題后再向全城做推廣。
運營公司的主要任務則是快速聚合當地的各種養老服務機構資源到平臺上,通過平臺鏈接服務達成,如此循環迭代與數據反哺,就會形成價值共創的平臺生態。
可以預見,當這些“試驗田”城市一旦蹚出平臺可持續發展的路徑,60城乃至更大范圍內的復制推廣城市級智慧養老平臺,就會如星星之火一般由點及面的蔓延開來。
貳|數據網
城市智理新基建
將G端的政府、B端的服務機構與C端家庭和個體強連接到同一個平臺,其實是有著非?,F實的需求基礎。
如沈陽的“盛情康養”,事實上是由政府引導,技術服務商、運營服務商、服務提供商等多方協同,共建共營的“城市級”平臺。
地方政府之所以愿意投入“城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建設,動機或者說需求就在于對城市養老問題的“智理”上。
通過平臺,政府能更有效地督導、監管養老服務質量,精打細算又公平合理地把每一分錢花在老百姓身上,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城市醫保的壓力。
而從養老服務的供需兩側看,一方面是C端家庭多元化、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的大爆發,往往是“人找服務”卻發現沒有能夠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平臺管道;
另一方面,雖然B端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越來越多,但真正能搞清老年群體用戶畫像和真實需求的機構卻并不多,需要智慧養老平臺來“科技賦能”,并精準實現“服務找人”。
此外,銀發經濟作為國家戰略指引下的新一輪發展浪潮,各個城市也都在打造各具特色的養老產業。通過智慧養老平臺的數據價值挖掘,能為城市經濟與產業發展提供數據輔助決策。
但這個凝聚了城市發展訴求和市場需求的科技圖景,需要一個充分必要的前置條件——數據驅動。
城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運營需要接入醫保數據、醫療數據、養老數據、人社數據、民政數據等多方數據。沒有這些數據,平臺就是無本之木。
“數據網應該成為繼水電、燃氣、道路、通訊之后,城市的第六張基礎設施網絡。我們希望與各地方政府一起來建設這張網絡?!?/p>
徐洪利坦言,數據驅動的智慧養老平臺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所需數據“供”不出來。
即便是老年人要選家政或者護理服務,需求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服務鏈所涉及的數據可能需要政府多個職能部門的數據來做支撐。
徐洪利表示,目前委辦局間的數據連接、數據融合及數據場景的價值挖掘等方面的需求很大,推進的速度也很快。
東軟集團輪值CEO徐洪利
作為“應用型數商”,東軟在前述六城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在得到當地大數據局或者大數據集團等一級數商的授權后開展數據服務。
反過來,通過城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運營又可以幫助各個城市探索適合自身情況的跨行業數據共享融合方案。
叁|商業觀
場景決定數據價值
以城市視角去看數據資產價值時,東軟從一開始就錨定在聚焦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上。其操作邏輯是“以平臺聚場景,以場景促應用”。
就比如,城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是聚合養老服務的各種場景,場景越豐富用戶應用也就越活躍。
以沈陽“盛情康養”平臺為例,圍繞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其場景覆蓋居家服務、醫護到家、康復理療、心理健康、康養文旅、老年大學、養老商城、智慧家居等30多類場景。
“一站式”智慧養老服務不僅覆蓋了C端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也會持續吸引更多產業機構、服務機構融入平臺,形成智慧養老生態系統,進而為城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激發銀發經濟活力。
實際上,智慧養老還不過是東軟切入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一個主場景。在更為宏大的數字城市圖景上,東軟正在構建的是“1+3+N”的數字城市發展生態鏈。
其中,“1”是為城市構建1個數據資產價值生產空間,“3”是打造“城市級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城市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城市醫療服務平臺”3個數字民生服務平臺,以此帶動“N”個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數字城市發展生態鏈的核心設計即通過數據資產的市場化運作,形成“數據服務-平臺運營-產業賦能”的完整閉環。而作為“應用型數商”,東軟的使命則是幫助用戶利用數據創造價值。
當然,這個完整閉環要能真正跑起來,生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靠理想情懷或者政令推行是不可能達成的。無數平臺失敗的案例,早已昭示。
以什么樣的商業觀來進行數據資產的市場化運作,至關重要。
“場景直接決定數據價值,‘能否變現’則是關鍵因素”,徐洪利說東軟之所以將養老、醫療、就業作為數字城市轉型的切口,就是因為這三個領域擁有更多的應用,更多的場景。
“這三個領域的業務數據量巨大,數據活躍度也高,且場景之間存在連接性,在同一城市內部會形成生態;同時,這三個領域的場景應用都與‘人’密切相關,存在金融交易,具備付費基礎,也因此更易變現?!?/p>
在徐洪利看來,只有創造出“井噴式”應用場景,才能帶來充沛的就業機會,拉動新興產業,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至于為什么東軟能篤信做成這件事?
曾經承建人社部及15省的社保核心經辦系統、10省的就業核心業務系統,承建25省、200多城醫保信息系統,支撐超4800多家醫院信息化建設,為8萬多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軟件服務……
“我們懂數據,懂場景需求,更懂如何在場景中發揮數據價值!”徐洪利相信,再有個一兩年時間,“1+3+N”一定能跑出一條生路來。
2000年前的鳩杖象征著中國人的崇老之風與城邦治理理念,2000年后數字城市的新基建亦為這傳承千年的鳩杖,涂染上了新的絢爛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