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直播,訓練思維
在信息獲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知識直播正在以即時性、互動性與場景化的特點,重塑物理學習模式。近日,張朝陽與著名物理學家徐一鴻在眾多網友面前來了一場直播對談。其中提到的“物理直覺往往比數學工具更重要”,無意間擊中了當下物理學習方式的變化。
追溯下今年的全國高考物理,北京卷、湖南卷、甘肅卷都出現了不少前沿命題。比如,全國高考物理全國卷中,出現了CR450動車組和“天都一號”衛星,北京卷試題素材來源中則出現了景頗族祖先發明的點火器、“夜半鐘聲到客船”等生活情境。湖南卷壓軸題被指“堪比物理競賽”,甘肅卷甚至需運用超綱的基爾霍夫定律。
高考物理命題正蛻變為一片思維陣地,不僅需要常規的解題思路,還需要發散思維和物理直覺。
而在《張朝陽的物理課》高考物理解題專場上,張朝陽直播演算了2025年高考物理湖南卷和新課標II卷(黑吉遼內蒙古卷)的兩道壓軸大題。他不僅僅是運用物理公式解題,更通過拆解復雜問題的邏輯推演過程,為學生們展示了全新的思維訓練視角。近4年來,《張朝陽的物理課》憑借硬核的物理公式推導與專業細致的講解火熱出圈,帶領觀眾深入感受前沿物理的深邃的同時,也成為了搜狐視頻知識直播業務的標桿與獨特風格。
高考物理的雙重變化
現在高考物理命題,似乎正在變成一座連接前沿科技與現實難題的思維實驗室,主要表現在兩重變化。
第一重變化是命題范圍的擴大。
高鐵呼嘯的汽笛聲,化為試卷上科學思維的號角:全國卷引入CR450動車組的氣動優化設計,要求學生運用流體力學知識分析列車的流線設計、空氣阻力構成等等。學生們面對這一現實題目,仿佛不再置身考場,而是坐在研發中心的工程師身旁共解難題。
另外,“天都一號”衛星作為試題的情境素材出現。試題以我國深空探測成就為背景,定性考查萬有引力定律和開普勒定律的應用。解題之中,學子們就像跟廣袤宇宙建立了科學對話。
北京卷讓物理不只存在實驗室,而是在歷史與詩行之間延伸出新境界。古老的景頗族取火器里,燃燒躍動的不僅是火焰,還有空氣溫度傳導的秘密。《楓橋夜泊》穿越千年的鐘聲里,也訴說著聲波穿越寒山寺進而折射、傳遞、衰減的故事。
第二重變化,則是部分省份物理壓軸題難度較大。
湖南2025年物理卷壓軸題,是涉及復雜電磁場相互作用的綜合題目,逼近中學物理競賽的難度峰線,甘肅卷一道題則引入了超綱的基爾霍夫定律。考生們很難手持幾個熟悉的公式就能順利過“河”,而是需要自己架設思維“橋梁”,嚴密推演方才可能通向終點。
種種跡象表明,高考物理命題改革已如轟鳴不止的列車駛離舊站,試卷正由“復述知識”加速轉向“錘煉思維”。考場上不再要求尋找預設的正確答案,而是引導考生獨立構建通往答案的科學路徑。
這種轉向,與《張朝陽的物理課》重視邏輯推演的理念有一定契合。例如,在分析“雨滴落下為何不傷人”時,該課程從空氣動力學基礎方程出發,運用數學工具逐步推導至斯托克斯定律,展示了物理思維的過程。
答案的終點固然重要,但思維跋涉的過程本身,也是物理的核心與魅力所在。
解題專場的三重價值
當高考物理命題進入變局,張朝陽開啟的高考解題專場呼應了命題變局,其價值可以從幾個維度審視。
第一重價值:解析思路,強調邏輯推演。
解題專場有時候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側重講解“如何思考”以及“構建解題邏輯鏈”,核心在于分析復雜物理問題的思路。這一點在解析2025年兩道高考壓軸題時尤為凸顯。
比如,在解析2025年湖南高考物理壓軸題時,張朝陽將復雜的“二體運動”問題拆解為質心平動與小球繞質心圓周運動,分步計算初速度影響,并回應了學生對“細繩緊繃”假設的討論,體現了對物理情境嚴謹性的要求。在解析新課標II卷壓軸題涉及的橢圓運動難題時,他把正負電荷運動比作“天體系統”,然后用開普勒定律靈活破解了本該用微積分的非常規難題。
第二重價值,在于其與高考命題在深層目標上的同頻。
當高考題不斷貼近科技前沿和社會議題,普通中學師生,甚至部分家長,在理解和應對上可能存在滯后。解題專場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連接高深知識與大眾認知的橋梁。它對考生和教師理解如何將物理原理應用于復雜現實問題具有參考價值,提示日常教學和學習應更注重物理本質探究和建模能力培養,而非僅限于解題技巧訓練。
同時,將高考難題或前沿科技成就通過直播深入淺出地講解,本身也是一種科普形式,有助于激發更廣泛受眾對物理學的興趣。
第三重價值,指向了物理研究的通道之一——培養物理直覺。
在最近張朝陽與徐一鴻的對話中,“物理直覺”被置于比數學工具更重要的位置。張朝陽指出,前沿物理研究仍依靠人類思維,AI無法產生類似人類的“直覺”。
解題專場上分析難題時,張朝陽有時候會引導觀眾依據既有知識進行初步猜想,然后通過邏輯推演來驗證或修正這些猜想。這種“提出假設-邏輯檢驗”的思維方法,是物理學家探索問題、培養直覺的一種典型方式。
對于觀看直播的學生而言,接觸并理解這類分析過程,可能會為他們提供分析復雜物理問題的另一個視角或方法借鑒。
興起的知識直播,長跑的物理課
解題專場和《張朝陽的物理課》反映了知識直播的興起,這背后是內容需求升級的體現。
當下,用戶不再滿足于淺層的信息獲取或純粹的娛樂消遣,對能夠帶來認知提升、技能學習和思維啟迪的專業內容需求日益增長。平臺如能持續匯聚優質知識創作者,提供系統、可靠、有深度的內容,不僅能為用戶創造價值,也能在競爭激烈的在線內容市場中建立獨特的壁壘。
解題專場和《張朝陽的物理課》等知識直播內容的出現,體現了內容行業對用戶這種深度需求的一種響應。它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通過專業、系統地講解,幫助用戶理解復雜原理,訓練邏輯思維。這恰恰是知識直播區別于泛娛樂直播的核心價值所在——滿足用戶持續學習、深度思考和理解世界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自2021年11月首次開播至2025年8月,《張朝陽的物理課》已成為中文互聯網科普領域一個持續運作的案例。觀察其內容,可以看到三個特點。
1、內容深耕:填補特定領域空白
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環境中,真正系統、嚴謹、由具備深厚物理學背景人士全程講解推導的物理科普內容,長期處于稀缺狀態。
知識直播通過實時互動和深度講解,為專業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張朝陽的物理課》通過近四年、超過250期直播課、30余節線下課以及出版3本同名科普著作(涵蓋經典力學、電磁學、熱力學、量子力學等領域),提供了大量從基本原理出發、推導詳盡的硬核內容。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課程中對斯托克斯定律的完整推導——在此之前,中文互聯網上少有從基本原理出發、步驟詳盡且講解清晰的系統性推導視頻資源。這種持續的內容輸出,逐步積累起一個專注于物理原理深度解析的中文科普內容庫。
2、平臺引擎:帶動知識直播生態
當然,回歸商業邏輯,《張朝陽的物理課》的長跑也承載著搜狐視頻平臺直播業務發展的戰略考量。在激烈的在線視頻平臺競爭中,尋求差異化是生存之道。從平臺角度看,《張朝陽的物理課》的持續運作及其產生的關注度,對搜狐視頻平臺的知識直播業務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
首先是樹立標桿,明確方向,該課程證明了硬核專業知識在直播領域的吸引力和用戶價值,為搜狐視頻打上了“知識直播”標簽,與其他平臺形成差異化。
其次是吸引多元播主,構建生態。其影響力和平臺對知識內容的投入,吸引了來自天文、數學、生物、醫學等不同垂直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入駐搜狐視頻“關注流”,通過直播分享專業知識。這豐富了平臺的知識內容供給,逐步構建起一個覆蓋多學科、多層次、高價值的內容生態。
3、內容定力:在碎片化時代的堅持
值得關注的是,在算法主導、短視頻追求“三秒爆點”以爭奪用戶注意力的碎片化時代,《張朝陽的物理課》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科普內容本身,也在于它作為搜狐視頻知識直播戰略的旗艦項目,推動了平臺知識內容生態的構建和用戶心智的占領,為搜狐視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辟了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此外,它表明了嚴肅、硬核、需要觀眾投入時間和精力跟隨思考的科普內容,在當下的內容生態中依然擁有其特定的受眾群體和存在空間。
往后看,隨著用戶對深度內容需求的升級和深化,知識直播還會繼續成為連接前沿科技認知與公眾學習需求的重要橋梁,還會有更多高質量的知識直播內容誕生。
結語
高考物理考試的方向在調整,命題更加注重考生是否真正理解物理現象,是否具備拆解復雜問題、將知識遷移應用到不同領域去的能力。
知識直播的興起,呼應了這種對深度理解和思維能力的重視。以邏輯推演和思維啟迪為核心的知識傳播形式,為理解和應對學科知識的深度要求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也豐富了知識傳播的生態。
高考物理命題的調整和知識直播的興起,共同反映了一個理念:在知識學習中,思維的培養與技巧的訓練同樣重要,深入理解本質比機械記憶更為關鍵。